圍爐習俗的由來

農曆十二月三十日除夕夜台灣人有吃「年夜飯」的傳統習俗,又稱為「圍爐」,
當天家裡所有老幼都聚在一起吃飯,身處外地的家人也必須趕回,若無法趕回,則要空出一席,
桌上仍舊擺設碗筷,並在椅子上放置那人的舊衣物,以合團慶吉祥的意義。
圍爐時於餐桌下擺一個火爐(現代人則在桌上放置火鍋代替),火爐四周再放置多枚錢幣,
象徵闔家團圓,而爐中之火必須熊熊燃燒,代表一家興旺之意,這火爐就是「圍爐」一詞的由來。

圍爐吃年夜飯時,用餐時間最好盡量拉長,慢慢的吃,有長長久久的意思。當時擺在餐桌上的每一道菜,都有代表吉祥的含意.

在台灣諸多傳統習俗裡,「圍爐」中有吉祥涵義的事物之多可說首屈一指,
尤其圍爐席上的各式菜餚更是如此,有長年菜(芥菜)取其長壽之意,要一根一根從頭吃到尾,
年壽才能長長久久;全雞取閩南語「雞」字與「家」字諧音,即謂「食雞起家」,又全雞也有「全家福」的意義;菜頭〈蘿蔔〉諧音彩頭即有好彩頭〈好兆〉之意;魚丸、蝦丸、肉丸則具有團圓涵義。


















arrow
arrow

    小圓圓幼兒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